Page 16 - 《中国药房》网络版(科普刊)2025年3期
P. 16
12 张珞妃等:生物等效性——仿制药的“人体通关密码” 2025 年 6 月 第 3 期
相似性需在预设范围内(通常为 90% 置信区间 80.00%~125.00%),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一致。
该概念最初主要针对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如静脉注射液、肌肉注射液)直接进入体循环,理
论上不存在吸收过程,因此常规情况下无需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例如,普通静脉注射液若与
参比制剂成分相同,通常可通过药学一致性直接豁免生物等效性评价。
具体来说,仿制药的血液浓度-时间曲线(PK曲线)必须满足三个核心参数:
1.达峰时间(Tmax):药物吸收后血浆/血液浓度达到峰值(Cmax)所需时间。揭示药物释放
速率,对急救药物尤为关键,误差范围需控制在80%~125%;
2.峰值浓度(Cmax):给药后药物在血浆/血液中的最高浓度值,反映药物吸收速度,过高可
能引发毒性,过低则疗效不足,误差范围同样需控制在80%~125%;
3.曲线下面积(AUC):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总暴露量,决定治
疗效果的长效性,允许误差范围是原研药的80%~125% 。
[1]
这相当于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人体旅行轨迹”重合。一项研究致力于评估中国生产的
[2]
达沙替尼片(作为仿制药)与美国原产的达沙替尼片(即原研药)在生物等效性方面的表现 。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仿制的达沙替尼片与美国的原研药物在生物等效性上达到了高度一致。
这一结论从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中得到了直观体现:中国仿制药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曲线与
美国原研药几乎完全重合。
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人体考场”
为了验证这一“密码”,仿制药需通过严格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流程堪比航天器发射前的全
系统测试:
1.健康志愿者筛选:通常选择 18~40 岁的健康人群,通过体检排除代谢异常者,确保试验
基线一致。
2.双周期交叉设计:志愿者需先后服用原研药和仿制药,中间间隔7天“清洗期”,消除残留
影响。对于高半衰期药物(如消除相半衰期>72 小时),7 天清洗期可能因药物代谢缓慢导致
残留效应,无法充分排除前次给药的干扰。此类药物需更长的清洗期(通常建议≥5倍半衰期)
或采用平行组设计,以避免药代动力学特性对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偏倚。这种设计能将个体差
异干扰降低85%以上。
3. 密集采血追踪:72 小时内采集 18~20 次血样,绘制药物在血液中的动态图谱。现代检
测技术(如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可识别0.1纳克/毫升的浓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