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2002
P. 40

不需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药物治疗可采用4                                  我国应用的磺酰脲类药主要为格列本脲、
         级阶梯方案,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                                   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

         存有禁忌证时,仍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酮。
         (尤其是酮症酸中毒)。                                               其优势在于:(1)适合国情,一是中

              口服降糖药分为刺激胰岛素分泌药和                                国人群中2型糖尿病者伴随B细胞功能受损

         抗糖尿病药,抗糖尿病药的作用机制与刺                                   的比例较之发达国家为多;二是物美价
         激胰岛素分泌药(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                                   廉,在我国降糖药的应用频率和数量上,
         促胰岛素分泌药)截然不同,其并非促进                                   比例高于50%。(2)“作用迅雷不及掩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主要增加组织                                   耳”,可作为非超重、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与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抑制小肠刷                                   者的一线用药。(3)亚洲糖尿病者的胰岛
         状缘上的α-葡萄糖苷酶;或是增加基础状                                  B细胞分泌缺陷较为严重,而欧洲糖尿病

         态下糖的无氧酵解,或通过肠道肠促激素                                   者则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而我国的糖尿
         L- 细 胞 分 泌 胰 高 血 糖 素 样 肽 -1 ( GLP-                   病者中,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

         1),或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                                抗状况均较多见,约占50%和90%。(4)
         4)以减少GLP-1的降解。包括有双胍类                                 降糖作用确切,强度较大,作用持续时间
         药、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                                   长,可控制餐前血糖水平,同时可降低血

         剂、GLP-1类似物、DPP-4和钠-葡萄糖共                              中游离脂肪酸和血糖水平。(5)可改善胰
         运载体-2抑制剂(SGLT-2)等。                                   岛素受体功能,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
                                                              敏感性,干扰胰岛素酶对胰岛素的破坏,
                                                              延长胰岛素血浆半衰期和作用时间。


                                                                   其劣势也不少:(1)确有“继发失效”
                                                              的问题,系指糖尿病者在初始的1个月或更
                                                              长的时间后,血糖水平控制较为满意,但

                                                              后来疗效渐降,以至于不能有效地控制血
                                                              糖,出现显著的高血糖症,最后不得不更

                                                              换或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替代。
                                                              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约为5%~15%。
                                                              (2)常见引起低血糖反应,须在进餐前即
                                                              刻或餐中服用。(3)可增加患者体重。

                                                              (4)禁忌证多,对1型糖尿病、糖尿病低
           约占降糖药半壁江山的磺酰脲类促胰岛
           素分泌药                                               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者、严重的肝肾功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通过刺激胰                                能不全、晚期尿毒症者、严重烧伤、感
         岛B细胞的功能,促进分泌胰岛素,增加                                   染、外伤和手术、白细胞计数减少者、妊
                                                              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5)对磺酰脲类、
         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糖。临床研究显                                    磺胺类药或赋形剂过敏者禁用。(6)每日

         示,磺酰脲类药可使糖合血红蛋白降低1%                                  给药次数偏多。
         ~2%,是目前多国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
         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者的用药。                                    “快开-速闭”作用机制的非磺酰脲类促胰


                                                                岛素分泌药


                                                          c̀̓ḤḤc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