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中国药房》网络版 2018年6月第2期科普版
P. 21

《中国药房》网络版  2018 年 6 月第 2 期科普版                          Jun No.2 2018 China Pharmacy online Popular Science Edition



                        在机体因素中,应考虑到个体肝损伤易感性,一些免疫功能较差的人可能出

                   现肝损伤。特殊人群包括儿童、高龄人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等应特殊考虑。

                   有基础肝病患者应评估是药物还是疾病
                   本身造成的肝损伤。

                        用药的剂量和疗程,方证相应,联

                   合用药等临床用药方式也可能导致药源

                   性肝损伤,在调查分析中药相关肝损伤

                   不良反应时,不能孤立地看待中药处方

                   的组成、功效及合理性,还应考虑在治

                   疗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之间、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酒精、染发剂、装修污染和其他环境毒物等也可能导致肝损伤,应排除其造

                   成的干扰。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有哪些表现?

                        《原则》指出,充分收集中药药源性肝损伤的风险信号,有助于实现中药药

                   源性肝损伤风险的早发现、早防控。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的相关风险信号包括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


                   退、恶心、厌油、小便深黄或褐、上腹部胀痛、肝区不适等;在生化指标方面,
                   主要指标有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其他在肝组织病理表现,如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胆管损伤和血管病变等非特异性病理改变,以及 B 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或

                   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药源性肝损伤风险信号收集的辅助手

                   段。

                        另外,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可用于药源性肝损伤鉴别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但细

                   胞角蛋白 18(CK-18)、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等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筛

                   选和开发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值得期待和鼓励的。

                        《原则》要求,中药药源性肝损伤风险信号的收集应贯穿药品研发、生产和

                   使用的全过程。新药研制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应从文献信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