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中国药房(网络版)2022年4期
P. 33
2022 年 12 月 第 4 期 梁雪茵:氯吡格雷的合理使用,这些细节要注意! 29
白复合物的活化,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效应。其中,氯吡格雷是我国较常用的 P2Y12受体抑
制剂之一。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的影响
氯吡格雷于 1997 年被美国 FDA 批准上市,它的化学结构是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本身没有
抗血小板的药理活性,口服吸收后大部分(约 85%)经羧酸酯酶-1水解为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
仅 15%经细胞色素 P450酶 CYP2C19转化为硫醇代谢物,与 ADP竞争性结合血小板上的 P2Y12
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因此,CYP2C19 作为关键酶,对氯吡
[1]
格雷的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我国被批准用于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
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临
床上的推荐剂量为每次 75 mg,每日一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首剂服用负荷剂量 300 mg,
之后 75 mg/日。然而,如果按照常规剂量使用,仍有约 14%~50% 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敏感性
低甚至无应答,达不到预期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甚至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呢?
这种现象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即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同等剂量的抗血
小板作用反应存在差异。这与患者体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
肝脏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中的 CYP2C19 参与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由于
CYP2C19 基因存在多态性,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因而出现
个体差异。完整的功能代谢型与 CYP2C19*1 等位基因对应,缺失的功能代谢型与 CYP2C19*2
和 CYP2C19*3等位基因对应,CYP2C19*2和 CYP2C19*3这两个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由慢代谢
型患者携带。临床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携带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的频率约为14% 。
[2]
在一项 40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的设置 4个 CYP2C19代谢型的交叉试验中,每组各纳入 10名
超快代谢、快代谢、中间代谢和慢代谢受试者。试验结果显示,通过评价各组受试者的药代动
力学特征和抗血小板功能,只有慢代谢者的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比快代谢者降低 63%~
71%,超快、快和中间代谢型受试者之间的数据没有明显差异,包括血药浓度和平均血小板聚
集抑制率(IPA)。
由此可见,携带 CYP2C19 突变基因的慢代谢者服用相同剂量氯吡格雷后,活性代谢产物
在体内的浓度低,抗血小板治疗作用明显下降,不能充分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