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中国药房》网络版(科普刊)2025年3期
P. 24
20 夏也:芬太尼自叙——读《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及其他 2025 年 6 月 第 3 期
芬太尼为阿片 μ受体激动剂,属短效镇痛药。作用与吗啡(Marphine) 药理相似,镇痛效力
比吗啡强,起效快,静脉注射后 1分钟起效,5分钟达高峰,维持约 10分钟。肌内注射 15分钟起
效,维持 1~2 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84%,经肝脏代谢而失活,血浆 t 为 3~4 小时。芬太尼
1/2
透皮贴可使血药浓度维持 72 小时。芬太尼脂溶性很高,故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进入大
脑。其药代动力学模式符合三室模型,这很特别。静脉注射芬太尼后,约有75%被肺脏快速摄
取,血浆浓度迅速下降,此为一相分布,半衰期 t (浅室分布半衰期)为 1~2分钟。随后芬太尼
1/2α
又从肺脏释放出来,进入第二相分布阶段,半衰期 t (深室分布半衰期)为 10~30 分钟。由于
1/2β
其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约为 80%,故稳态分布容积大,为 3~5 L/kg。组织/血分配系数也较
大,因此组织摄取与储存芬太尼快,临床起效时间短。芬太尼脑内浓度与血浆浓度平行,但滞
后约5分钟。其清除半衰期是2~4小时,清除率为11.6~13.3 mL/(kg·min)。
作为结构活性药理学家保罗·杨森先生在对传统镇痛药吗啡和新的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
啶(Dolantin)的研究中,发现其中哌啶环是其两者镇痛的结构基础。此后,保罗博士用苯环替
代哌替啶哌啶环 1 位上的甲基,并在苯环和哌啶环之间加入丙酮基链。因为人类的细胞膜亲
脂,保罗博士认为药物分子的侧链越长亲脂性越高,药代学和药效学越正向。如此,我于 1960
年由保罗博士合成而诞生。乔治·德·卡斯特罗(George De Castro)麻醉师是第一位对我进行临
床评价的医生。基于他的研究报告,杨森公司在欧洲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并获得上市批准。
初,我少年得志,青春年华,顾盼生姿,乐而忘归,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起关键作用的事件是
1996年 12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的“大剂量阿片类药物麻醉” 一文,作者是爱德华·洛
温斯坦(Edward Lowenstein)……据说我的镇痛效果是海洛因(Heroin)的 50 倍,是吗啡的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