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中国药房》网络版(科普刊)2024年6期
P. 16
12 China Pharmacy Online Edition 2024 年 12 月 第 6 期
· 人文药学 ·
寻觅特洛伊木马
——人文药学25年从梦想到现实
夏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约 1999年,那个充满梦幻的世纪之交,也是我处在专业学术抉择的十字路口。在《安徽
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一篇“关于医药分业的断想”的文论之后,我慎重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医
学和药学的本源到底是什么?新药研发为什么难上加难?我的药学人生如何突围,即重点研
究方向何在?现在想来,也就是涉及志向、兴趣并为之读书、学习、研究并形成思考、留下论点、
解读药学的那些事儿。其内涵庞杂,类似中国麻将的“十三不靠”,林林总总,其表述曲折幽深,
我概括且用了一个很符合边缘学科的词:人文药学。因为药学人文说的是现象和理念,人文药
学指的则是本质和学科,所以我坚守这一观点。从那时算起,我为这一当年虚拟的命题,一门
心思研究了 25 年,撰写 100 多篇文稿,做了 100 多场讲座,形成一种药学现象。在中国教育部
2024年公布的学科设置中,“人文药学”为药学二级学科,代码是“100717”。
要准确定义人文药学,很难。至少涉及文化的定义、文明的定义、科学的定义和技术的定
义。仅文化的定义就有 200 多种,各位学者不一而是。在中国比较主流且普罗大众的有两种
代表性提法。一种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
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种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是养成了习惯的生活
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些说法既平实又高蹈更充满玄意,说明文化内
涵确实很深,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价值引领。人文药学当然也无法摆脱其统摄。我以 25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