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中国药房(网络版)2022年4期
P. 9
2022 年 12 月 第 4 期 夏也:清流一束,中国药师的样本 5
道德的底线!”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孙犁先生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著名的《铁木前传》的
最后一节与之作一对比:“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
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
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
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孙先生写的是五十年代的合作化
运动,李先生写的是始于五十年代而跨度达 50 年以上的医院药学缩影。虽时代不同,物事两
非,但诉求相近,身心一律。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言前是什么?是生活,是人生,是对人生
和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是对做人底线和高贵人品自觉的必然流露。当然我不是说焕德兄这本
传记在文学上达到多高的成就,我只是说具有一种别样的专业上的文学价值。或许要特别指
出:实质上也与孙犁先生是不好一比的。孙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如
一颗明亮的星星,孤悬于我们头上的夜空。而焕德兄主攻方向是药学,也不曾指望放一颗文学
卫星。我的以上表述不知焕德兄以为如何?更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最后,当然,这部著作主要记叙一位药学学者的人生经历,更多的篇幅、更高的成就主要集
中在药学学科或药学学术上。药学虽然不是大学科,不是一门显学,却是对生命、对人生至为
关键的学科。我在一次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药是人类文明对自身的唯一一次眷顾。”
话,说到这个份上确实有一点对自己专业过于顾影自怜,过于倾情守护。事后也引起学界和非
学界的一些争议,焦点集中在:不能说唯一一次。我认为:说不说都不重要,航母有布满大洋的
时候,铁路有修遍陆地的时候,而人类对药的追求是永远不满意、永远不满足的,药的研究是没
有穷尽之时的。我还认为:药有药道,药是应该具有灵魂的。当药自视为器时,其根基就会不
稳,其地位就会任人摆布,其品行就会失去名节,人亦如是。对此焕德兄很是赞同。他和我一
样都为这一学科骄傲,并以巨大激情和浓厚兴趣去探寻、去研究、去追求。即使在低潮时也未
曾丧失信心、迷失初心,面对挫折和不堪都未曾后悔投身其间。遗憾的是我努力不够,没有拿
得出手的成就。当然焕德兄是有成就的,他主要学术成就在这本书中都谈到了,而且还披露了
其艰难过程。由于是自传,他写法上不便夸耀、点到为止。反而多有涉及自己能力不足,学识
浅显的谦词。他甚至自嘲:自己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这足以说明他很清醒、很警觉、
很了解自己的境遇和位置。但是,我认为他所有的学术著作、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包括这本书
在内,最大的成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药师样本!这或许是中国药学界给出的一个非常
美妙的答案!我注意到,2005年焕德兄在老家自己年少时种植的梨树下,与老父亲和儿子一张
祖孙三代的合影,那洁白的梨花使我想到京剧《大唐贵妃》中的名段《梨花颂》:“梨花开,春带
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焕德兄心中的“一人”是谁?药学也。我期待学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