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中国药房(网络版)2023年3期
P. 15
2023 年 9 月 第 3 期 夏也:说药,但不限于药——难识朱依谆 11
结构的话,我们人类的想象和定义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为什么我们如此自信,难道就没有第二
种或N种可能?
3. Me too, First in Class , Licesne in (out),现在构成了我们药的主流研究和价值取向,创
新固然很好。但就一个药而言,我们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甚至很肤浅。上市后研究更为散
乱且缺少权威和大样本。我用 16 次化疗的亲身体验,感到对化疗药的作用和副作用,仅仅停
留在说明书阶段,停留在三期临床较少病例阶段。其真实体内过程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万般
变化,黑箱操作,医生和病人都说不清楚,我们药学专家怎么办?
4. 2023年 8月 2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这药
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政策驱动性的,还是科学兴趣和专业驱动性的,还是企业信念和盈利驱动
性的,或者数者兼而有之,我们还真的难以分辨。如果我们现在审视老祖宗的药舖门对:但愿
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种与治病无关说法其中所隐含的悲悯情怀面对高科技是
没有多大用处的。我们的行动计划是高质量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下需要的是硬碰
硬,当然我们还不硬,问题还在于:一个药能不能凭高科技和高质量周游世界去赚钱,已成为衡
量是不是一个好药摆在桌面上的明牌。
5. 日本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 1992 年发现 T 细胞抑制受体 PD-1,20 年后的 2013 年他们
成功实现肿瘤的免疫疗法,这一过程非常漫长,而且开始时无法设定趋向创新药的终点事件,
主要是科研兴趣和专业选择。为此他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实肿瘤的免疫
疗法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891 年美国医生威廉·库里(William Coley)就尝试过肿瘤的免疫疗
法。一百多年来,人类与肿瘤的坚决缠斗,药学家大海捞针般的努力,其中充满对科学普适和
范式的坚持,又充满商业残酷竞争的运作,世界大的制药企业发生多次百亿美元的呑并,终于
在 2014年岀现了“K 药”和“O 药”,完成了“不抗癌”的抗癌药这一壮举。这一百年变局,为什么
没在中国上演?
6. 就药物发现而言,无论古代和现代,大多数与非专业相关,也就是我说的与人文药学有
关,这就是为什么我不遗余力在做这一件天方夜谭的事。那种发现的必然性一般由偶然性引
发,一部药物发现史,就是一部发散思维史。头撞南墙的专业钻研当然是重要和关键的一锤,
但自由,散漫,轻松的心态和通晓的百科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你也许没有注意到,你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