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中国药房(网络版)2023年2期
P. 14
10 夏也:致谢指要——写在2023届硕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际 2023 年 6 月 第 2 期
☆然学生不才,未能在大好年华里奋发向上,愧对诗书,此番离去,未料前途,只愿勇气不
减,顾得心安。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
……
2022年 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毕业的赵安之的致谢
引发热议。在致谢中公开其十余年间参加 7 次研究生考试,屡试不中,并进行 3 次博士论文答
辩。我想说:我晕。但我又不能说。致谢的开头他郑重写道: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有网
友读后“泪眼婆娑,戳到了灵魂”。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过:“人的一辈子,其实只需感谢四种人:穷
困时借钱的……”认真想来,我感觉有点偏颇,这也许只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不知莫言先生
看过没有,有一部著作作者在最后致谢竟达千人,我以为这是一种文明、一种修养,与世俗、与
利益、与因果报应无关。也证明致谢文体确实难写,即便文豪。
在我看到的难忘的毕业论文“致谢”,还有现任安徽省省长王清宪的博士论文中那篇“后
记”,其实就是致谢:
……
是的,我们要感谢父母。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了。每一次从北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村东坟头去给他烧纸。父亲
苦力一生,从拉土、打坯,到烧砖窑的把式。小时候,我家在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
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父亲说,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父亲一生都
处在家庭经济重压的愁苦之下,等我们都能挣钱的时候,他却病倒了。没几年,他就去世了。
前两天,弟弟从老家来,他向我述说了一件事,他还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出。去
年秋天,家里翻盖老西屋,弟弟抬出母亲已经 20年没有用过的织布机,要拆掉当柴禾烧。母亲
一听,坚决不同意,弟弟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留着占地方,以后也不可能再用了。什么年代了
谁家里还会织布?母亲哭了一夜,第二天,对弟弟说:“你可以拆,要等我不在家的时候。”后来,
她老人家到大姨家躲了两天。织布机,是母亲的“大件”。在那困难的年代,纺线、浆线、染线、
织布,昼夜不断咔嚓咔嚓地投梭的声音,伴我们入梦,又伴我们醒来。织布机伴随母亲 20 年,
她靠织布机织出我们的课本费,织出我们的铅笔、橡皮……还有我上大学时,她为我包行李的
那块花格粗布单子。她有多少情感注入其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