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中国药房(网络版)2023年2期
P. 12

8                夏也:致谢指要——写在2023届硕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际                                  2023 年 6 月 第 2 期

              术前沿、方法创新等概括性意见。其中说好的居多,也是对导师和学生的尊重。当然,重要的

              是扼要提几个论文中的问题,这需要一点智慧,使学生知其一,但不知其二,借以证明主席的学

              术身份。然后就是点评最后的“致谢”部分,对于理科学生,致谢写法可以没有正文严谨,但应

              该是有底色、情感、远山和梦想的,也就是说都是萦绕很久要说的话,我对此比较执着,这是我

              坚守人文药学领地的职责。他们一般写得比较放松,五花八门,这也就给我以更多评说的机

              会。严格地说好的不多,格式化较多。可能由于我多年强调,安徽医科大学2021年有一位李

              超同学,竟以文言文写出致谢,有些汉字我不认识,有些文句我看不懂,有些典故我不知道出处

              ……这使我大吃一惊,但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我也每年参加我的学术团队的研究生答辩,我的辈分已是“师爷”。我只要看到致谢部分

              出现:“导师学术渊博”和“对生活关怀无微不至”字样,就十分恼火。我认为我们学术团队中少

              有学术渊博的,包括我。有的英语都说不通顺,也很少每天都看英文专业文献,基本不了解外

              界学术进展,谈何博?有的连中文文献也知之甚少,屁股坐不住板凳,大把时间迎奉领导,奔赴

              会场,出入酒店,谈何渊?尤其对学生的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什么话,你一个导师主要是

              传授知识、技术,去关怀别人生活干什么,还无微不至,要不是不学无术,就是别有用心。如果

              导师不是这样,学生在答辩论文的“致谢”部分千万不能乱写,以免乱了章法。2022年我当着安

              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吕雄文教授和答辩委员会的面,就质问导师到底提供了什么生活关怀,搞得

              气氛十分紧张。我们要坚持的是学术,这是我们的短板。今年要遇到此类问题,我还不会放

              过,学术难能渊博,学风和文风一定要清清白白,这应该是我们学术团队的底气。

                   2021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表一份“致谢”,写得情真意切,阅读评论量很高,

              成为了大网红。披露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人机交互式及其翻译方法

              研究与实现》的“致谢”部分,开头非常简洁:“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

              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当年我阅读此文,止不

              住泪湿衣襟,几乎不能卒读。他确实吃够了苦头,同学们应该去看看。黄博士没在开头写:时

              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三年过去了……我想:这个世上最值钱的东西是真实,最廉价东西

              就是虚假。好的致谢近来很多,都有一个特点:用心去写。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四书五经中的《礼记》,可谓华夏民族思想深邃之瑰宝,

              行为出众之规范,做到了我们就可能礼仪如也,文质彬彬,可是现在不是。古人大多对致谢用

              谦辞,如:“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感荷交情,非只言片语所能鸣谢。”;“承蒙见教,

              获益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枕。”在当下也有写出很撩的古风色泽:“这一世,我留恋红光,堕为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