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命中不得不说的“痛”

——当更年期突遇骨质疏松
杨 佳

邻居王阿姨很郁闷,历经了两年更年期折磨的她,最近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持续的腰背疼痛让她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好觉。最开始以为是做家务太累导致的腰肌劳损,可不管王阿姨怎么热敷、贴膏药,依然没有任何缓解,反而越来越痛,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经过系列检查,医生诊断王阿姨“咋也治不好”的腰背疼痛竟然是因为中度骨质疏松!

王阿姨傻眼了:我才刚过55岁,怎么就骨质疏松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和王阿姨一样,一直以为骨质疏松离自己很远,只有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才会得。殊不知,这个“骨骼杀手”已经悄悄的找上了中老年人。

目前中国大概有7%的人患有骨质疏松,数量已经超过了9千万,居于世界首位。因为骨质疏松的巨大危害,每年的10月20日也被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1]到底有什么危害?

其实王阿姨描述的“难以忍受和缓解的疼痛”还只是冰山一角。

“不知道啥时候,就那么轻轻一碰,居然就骨折了,就残了。”才是这个病的终极危害。

如果把人的骨质结构比作楼房的话,正常人的骨骼就像钢筋混凝土修的高楼大厦,扛得过8级“地震”,但骨质疏松人群的骨骼就像偷工减料且到处写上“拆”字的“老破小”,即使再小的碰撞,也会瞬间坍塌。

更年期的中老年女性(40-60岁)[2]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质疏松?

首先看看自己的孕产史:女性从35岁以后就开始骨质流失,尤其是经历过怀孕生子,特别是有2胎、多胎生产史的女性。因为怀孕生产的过程,胎儿会从母体吸收大量的钙质形成自己的骨骼。如果女性在孕期或产后,没有常规补钙,平时也不喜欢摄入高钙食品或晒太阳,尤其是孕早期就发生过腿抽筋,甚至产后就开始感觉腰背疼痛的,这类女性骨质疏松的风险就比其他人高得多。

雌性激素对女性的骨骼来说,是一种保护性激素,而更年期女性,雌性激素的分泌逐渐减少,也会加剧骨质疏松的进程。如果女性因疾病切除了子宫、卵巢等,导致提前绝经,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增加。

符合上述情况的女性,或者怀疑自己有骨质疏松的可能,可以通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骨质疏松1分钟风险自测表(见表1 ),进行初步的测评[3],如果有一项答案是阳性,建议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确诊。

表1 IOF 骨质疏松1分钟风险自测表
序号 问题
1 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 您的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3 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 “可的松、强的松” 等激素类药品吗?
4 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 cm)?
5 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 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 您经常患腹泻吗?(由于消化道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8 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 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 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萎或者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如何防治更年期骨质疏松?

钙剂和维生素D是我们防治更年期骨质疏松的基石。

更年期女性,每天都要摄入1000 mg的元素钙(也就是实际含钙量),除去我们日常饮食中能提供的400 mg钙以外,还有600~800 mg的缺口。

市面上的补钙产品五花八门,有液体钙、蓝瓶钙、咀嚼钙、保健钙,我们该怎么选呢?除了考虑个人喜好外,最关键是“一定要看清实际含钙量!”,不要被广告宣传给忽悠了。

比如我们常吃的碳酸钙D3咀嚼片,一片有750 mg,但实际含钙量却只有300 mg(就需要吃2片)。再比如我们的蓝瓶钙,1支10 ml的,实际含钙量更少,只有90 mg,要补够600 mg钙,每天至少要喝差不多7支,更别提那些保健品了。

有的阿姨说我每天都在补钙,怎么还是没用?那就要看看是不是选错了保健类的钙剂或是元素钙不达标的药品。如何还是不懂该怎么判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上你现在所吃的钙剂,去咨询医院的药师。

维生素D是我们常见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以帮助钙在肠道的吸收,但不建议未经医生指导自行补充,因为维生素D容易在体内蓄积,如果长期超量补充,有中毒的风险。

当然除了以上的药物补充之外,我们的更年期女性也可以选择食补,通过日常饮食多多摄入高钙食品,比如奶酪、虾皮、芝麻、鱼松等等。100 g奶酪中含钙达800 mg,100 g鱼松含钙更是近4000 mg,而人们常常迷恋的“补钙神器”——骨头汤,除了嘌呤高以外,对补钙毫无作用。

喜欢晒太阳的女性一般都不太缺维生素D,只要我们一个星期能有2天去到户外,把我们的头面部,手臂等暴露出来(爱美人士可以适当涂抹防晒霜),选择早上11点到下午3点的太阳去晒一晒,基本上就能满足我们对维生素D的日常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3.

[2]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更年期保健学组.更年期妇女保健指南[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6,3(2):21.

[3]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评估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J].2019,17(4):23-25.

作者简介

杨佳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硕士、主管药师。已取得中国医院协会认证内分泌专业临床药师和中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曾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药学诊疗门诊药师,现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孕妇学校客座讲师及带教老师,从事药物警戒与安全用药方向。擅长内分泌,妇产用药等相关药学科普。在《中国家庭医生》等科普杂志上作为专家作者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