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民国中医药杂志的思考

——读《医界春秋: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1926-1937)》
周杨晶

白天工作很忙,夜晚静静地品读沈伟东所著的《医界春秋: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1926-1937)》,和民国中医药“面对面”,别有一番风味。

著作从《医界春秋》创办发展轨迹梳理入手,回顾了《医界春秋》的成长史,探究了《医界春秋》里的人和事,展现了《医界春秋》这一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医药期刊的情况。

民国,多事之秋;中医,在中西文化矛盾与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岌岌可危。老中青三代中医人,力挽狂澜,组织创办期刊,争夺话语权,积极探求中医发展出路。而张赞臣等创办的《医界春秋》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创刊之初特邀章太炎、谢利恒、恽铁樵、曹颖甫、祝味菊等中医药界名人撰稿,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欧美等地。

在办刊的过程中,《医界春秋》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推出了“双十节特刊”“咽喉病症研究特刊”“中医药界奋斗号”“庆祝中央国医馆成立纪念特刊”“药物学特刊”“虚痨病专号”“麻疹专号”“统一病名讨论专号”“胃病专号”“血证专号”“中医条例专号”等特刊,体现了办刊者的社会敏感性和学术敏感性,也体现了他们高超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可喜可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陪伴人们11年,共出版123期的《医界春秋》被迫停刊。于是,这些中医人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伟大运动中去,体现了中医药人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今年的中医药人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疫斗争中。

我们可以想象抗战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中医药名家等穿梭于报社与邮局、报社与官方为中医药的前途而斗争的背影。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和白发苍苍的长者在抗日救国和中医药发展中的一举一动,它是何等地令人感动。

沈伟东为了《医界春秋: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1926-1937)》这本著作的诞生,也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第一个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资料室查阅资料,在一摞摞民国中医药期刊中,他结识了民国中医变局里的那些人和事,品味到了民国中医和社会的气息。而我们,仿佛正对那些旧了的远去了的书籍、杂志、人和事渐渐地淡忘。面对临床中药学的飞速发展,又有多少中药师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中药的合理运用,研究中药的辨证使用,追求“医药圆融”的崇高理想。

幸运的是,在“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里,我们看到了这些民国杂志的身影,也许不全,但这已经令我们又惊又喜了。细细地品味这些民国杂志,感动中看到的是真、是美、是实事求是,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也许有一天,更多的年轻人能在惊和喜中从这些旧期刊里发现中医药的奇迹,也能够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实践中开辟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周杨晶,男,医学硕士,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主管中药师,执业助理医师。主持市州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