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与红楼

孟德胜

《红楼梦》一书一经出世,历久不衰,人们盛赞其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甚至有“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们药学专家自然从书中看到了药理,今天就请孟德胜先生来讲讲,他眼中的“红楼梦”。

《药与红楼》第四回 宝玉求寻疗妒药,王一贴出百年方,有效无效?

药物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临床研究表明有的“安慰剂”有效率达到30%以上,这就是“心理因素”的作用。

药物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活中常见病症相同的患者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甲患者取得明显疗效,而乙患者却收效甚微,这固然与患者体质存在个体差异有关,精神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对医生信任感强的患者一般用药依从性好,治疗效果也好;而对医生缺乏信任的患者往往用药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也差。这就是古代江湖郎中平时所说的“信则灵”,以往人们将其斥之为招摇撞骗之术,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不能将其全盘否定。有临床研究表明有的“安慰剂”有效率达到30%以上,这就是“心理因素”的作用。

《红楼梦》有一个道士出身的江湖医生王一贴,其特长是以自产膏药给人治病。据说他的膏药“一贴百病皆除”,也治好了很多病人,因此声名大噪,人送外号“王一贴”。

一日,宝玉因陪贾母上香来到道观,便与王一贴攀谈。

宝玉的表嫂也就是呆霸王薛蟠的妻子夏金桂嫉妒成性,虐待香菱、胁迫薛蟠、顶撞婆婆,家里闹的不可开交。

宝玉是个爱管闲事的人,为此愤懑不已。于是他便向王一贴讨要治疗妇人妒病的膏药。 王一贴说膏药没有倒是有一个药方“疗妒药”可以治疗此症。

其方法是:“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宝玉当然不信,王一贴就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接下来王一贴很诚实地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

以上故事说明人的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否则“王一贴”的名号何从得来?

《药与红楼》第五回 太医出方,治病靠饿?

众所周知药物与食物会相互影响,食物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排泄,某些药物也会影响人的食欲。总体来说人体得病后食欲降低、消耗增加、免疫力下降;此时适当多进些饮食可补充人体能量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药物治疗有辅助作用,但也有生病和服药时不宜多进食的例子。

《红楼梦》贾府里就流行一种饥饿疗法,府里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书里有好几个靠此方法治好感冒的例子:

首先是老太太贾母因游园兴致高,劳累过度得了感冒,请来王太医诊脉后虽然开了方子,但又说可吃可不吃,只是清淡饮食就好。

第二个是丫鬟晴雯的感冒,后因补裘劳累,病势渐重,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便渐渐的好了。

第三个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患病后王太医竟然连药方也没开,说:只要清清静静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煎药吃,我送点丸药来,临睡前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好了"。

第四个是丫鬟袭人感冒后仅饮米汤,也是按照此法治疗。

按照现代医学理论,饥饿疗法有一定道理,感冒会造成人体胃肠功能失调,此时少进食或不进食可减轻胃肠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机体康复。对于轻型病例,仅用饥饿疗法就能治愈;重症病例尚需配合药物及输液。但饥饿疗法仅适用于感冒、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其他疾病慎用。另外,饥饿疗法要有限度,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与红楼》第六回 “独参汤”“钩藤汤”,单方不比复方差!

中医用药讲究药物的综合作用,一个药方中含有君臣佐使等四类药味,必要时还得加入药引子,因此中药方一般药味数量众多,少则五六味,多则数十味。一副中药方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支持,除非专业的中医师一般很难把握。但中医里也有单药成方的例子,只要掌握好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也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足见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红楼梦》中出现了两个单药方,一个是“独参汤”,一个是“钩藤汤”。

“独参汤”是医生给情种贾瑞开的药方,贾瑞爱上了凤姐,但凤姐不爱他,于是他得了相思病。在被凤姐作弄了一番后终于一病不起。

他祖父贾代儒为他请医生诊治,医生开的方子是“独参汤”。“独参汤”可治疗元气虚脱、肢冷汗出、脉微细欲绝等症,对贾瑞的病是对症的。但人参价格昂贵,贾代儒又太穷,买不起人参,只好去求荣府。

王夫人倒是答应了,直接办事的王熙凤又从中作梗,只给了二两渣沫泡须,结果治疗无效死亡。

“钩藤汤”是薛姨妈的治疗用药,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

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

中医学认为,钩藤性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止痉的功效。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胁疼痛,同样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简介

孟德胜 男,医学博士,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现担任重庆药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单位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医院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品监督管理员、国际GCP专家库成员、《中国药房》杂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药师》、《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校成果转化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以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及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编《门诊外科学》等专著/教材。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

漫画作者:陶婷婷 中国药房杂志社 编辑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