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中医药

郭雷伟

五月五闹端午,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伴着夏日热情如约而来。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彩纷呈,鲜为人知的是,中医药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

说到端午节的由来,被大众广泛认为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浪漫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在这祈福的节日里,情浓粽飘香、龙舟舞端阳,人们各种形式追思先贤,其中,还活跃着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已然成为一种标配,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各种程序井然进行。粽叶多用以青绿鲜嫩的芦苇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效,富含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气味芳香,不失为最美的外衣。糯米黏软、补中益气,还配以大枣(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绿豆(清热解毒,利水消暑)、葡萄干(补血养气,生津除烦)、莲子(补脾益肾,养心安神)、益智仁(温脾止泻,暖肾固阳)等各种馅料,品种丰富,味道可口,药食两用,养生保健。米与米相粘,叶与叶相叠,线与线缠绕,粽与粽相结,香嫩糯米,甜美夹心,随着热腾腾的蒸汽,阵阵粽香扑鼻而来。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节庆佳肴,伴以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深得群众喜爱。

五月五,插艾草,挂菖蒲,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在古代,据说采艾草插于门上堂中,能祛疫辟邪,驱瘟散毒。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热,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们常烟熏艾草,艾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杀虫去毒,洁净空气。除此之外,将艾草煎汤洗浴,可芳香爽身保健,实际上是一种药浴疗法,艾叶煎煮后挥发油、总黄酮、桉油精等活性物质成分溶于水中或挥发于水蒸汽,直接作用人体皮肤或随水蒸气进入鼻黏膜而发挥药物疗效,洗艾澡可以很好的预防疾病,保健强身。挂艾叶、熏艾烟、洗艾澡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广泛应用,防病治病、安康保健。

杏乃中医之花,艾乃中医之草,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尤以艾草闻名,最为道地,是为上品,列为蕲春四宝之一。中医认为,艾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有清热解毒、理气散寒、温经安胎、止血止痒之效。艾医药用途广泛,可煮汤剂或做药丸内服,著名中药方剂胶艾汤就是由艾叶、阿胶、当归、熟地黄等组成,可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动下血等症。也可外用,对皮肤病疗效显著,皮肤瘙痒可用艾叶、花椒、地肤子、白鲜皮水煎熏洗。临床上艾还广泛运用于艾灸,与针灸、石砭并列,一种中医外科重要治疗方法。以艾为灸,在于其具有芳香辛散的气味、可燃性和燃烧充分等特点,通过局部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使阴阳平衡,脏腑调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民谚有云,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特色民俗,也是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古人以香囊巧妙的将中药用于保健防疫,用棉丝织品绣成五颜六色的香袋,内装有辛香发散的中药,如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藿香(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佩兰(醒脾开胃,化湿解暑)、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肺通窍)、辛夷(发散风寒,祛风鼻窍)、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等芳香气味的中药。香囊玲珑别致,清香四溢,形态各异,可佩可戴,可悬可挂,香囊内中药大多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有防虫祛病、醒神开窍、散浊化湿的功效,不仅美观,而且防病健身,各式各样的香囊无不寄托着人们辟邪祛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端午要喝端午酒,给人印象最深的非雄黄酒莫属,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中药雄黄粉末掺在白酒里调成雄黄酒,洒在庭院、门窗和居室,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用适量雄黄水洗脸洗身,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皮肤病作用。雄黄辛温有毒,有解毒杀虫功效,实则不宜内服,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砷的硫化物矿物之一,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为砒霜。砒霜有剧毒,虽可杀虫灭蚊,但对人体伤害极大,甚至导致死亡。

端午节令饮药酒最宜菖蒲酒,是传统的时令饮料。菖蒲酒以天南星科菖蒲根茎为原料,用黄酒浸泡而成。传说可避疽气,延年益寿。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端午前后,长势茂盛。菖蒲味辛气温,有化痰开窍、健脾利湿、理气活血之效,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有妙用。人们悬菖蒲,饮菖蒲酒,无形中将传统养生理念融于节令生活,代代相传,留为佳话。

端午佳节,传承千年,深入人心。端午传统习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中医药防疫保健尽显独特魅力。美好的节日里,在时光深处寻找那些不该忘却的文化记忆,智慧的结晶在岁月流转中沉淀迸发,中医药防病治病理念传承创新。

作者简介

郭雷伟 湖北省中医院药师。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