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里的ABCD

张石革
汉文帝刘恒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白驹过隙,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垓下之战,打败了劲敌项羽后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是孝顺,从来也不敢怠慢。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当看到母亲睡熟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何为汤剂?

汤剂(Decoction)又名煎剂,是中药材(饮片)加水后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是民间最常用的吃药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水煮药物煎汁”的记载;《灵枢经》中载有半夏秫米汤,并评述其制法。由于汤剂的服用剂量与时间不定或宜冷饮,因此又常称为“饮”,如香薷饮、柴胡饮。汤剂能适应传统医学中辨证施治的需要,处方可依据病情加减化裁,灵活应用,有利于发挥成分的多效性和综合作用。近年来,利用现代制药工艺将一些疗效确实、处方稳定的方剂,依照有效成分的性质,采用提取、浓缩、混合等工艺,在发扬汤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研制成功中药合剂、喷雾干燥粉剂、口服液等,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将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等喷雾干燥成粉剂,或将中药煎液经超滤法过滤处理,制成冷冻干燥品应用。

汤剂是方剂经制备后的一种制剂,具有很多优点,可随临床需要处方加减而配伍药物 ,增强疗效或制约毒性 ,具有吸收快速 ,发挥疗效迅速 ,制备简便等优点。现代药剂学、药动学研究证实,煎煮可使方剂中的药材成分相互作用(或形成新的化学单体),起到促进吸收、分散、解毒和增效等作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反应,有待于科学的去探讨。煎药是中药汤剂在治疗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

目前,许多三甲医院实现了中药煎药机煎煮中药,在煎煮的过程中具有几方面的优点:

(1)由于具压力的存在,使中药材中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动物药的蛋白更易水解;而一些质地坚硬的矿物、贝壳类的药物在常温、常压下不易煎出有效成分,通过加压、高温使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提高,解决了“先煎”的问题。

(2)由于密闭煎煮,使芳香类药得以充分保留,解决了“后下”的问题。

(3)煎煮的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充分杀死了细菌和芽胞,保证了药液的卫生。

(4)煎药机及包装机全过程均为自动化过程,只需设定好温度、压力和时间,一人可管数机。

(5)密闭煎煮,水蒸气减少,改善了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从高温、高湿环境中解脱出来。

(6)可数剂合煎,采取总计量法,不仅解决了饮片调剂量不准,且保证了每剂药中的浓度、成份分布均匀,减少前后药液味道不同、成分的差异。

如何正确地煎煮中药?

煎煮中药是为了使药材里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便于饮用和治疗疾病。煎中药的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规范操作,否则不但药材的成分不能充分利用,还可能使药性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危害。煎中药宜按以下环节进行:

(1)煎药容器:最好使用砂锅和陶罐;玻璃烧杯、搪瓷杯(瓷面完好,不露铁)次之;铁锅、铜锅、铝锅、锡锅不宜使用。因为中药里含有鞣酸、有机酸成分,与金属可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对人体不利。

(2)水质:自来水最好,如以河水、湖水、泉水、井水、池塘水,应沉淀1小时再用。

(3)加水量;水量要适宜,一次加足,水多则使药液淡而量大,尤其对水肿者可加重病情;水少煎煮易干焦,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首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药材重量计首剂每10克药加水100毫升,次剂每10克药加水60毫升。同时要视药性而定,解表药首次加水400-600毫升,次剂280-300毫升;一般药分别加水500-700毫升、300-350毫升;滋补药分别加水700-900毫升、400-450毫升。

(4)煎煮次数:通常1剂药可煎煮2次,混合后平均为2份,煎后药液的适宜容量成人为100-150毫升;儿童为50-75毫升。

(5)火候:煎煮一般药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对解表药,始终用武火,以取其芳香之气。

(6)时间:解表药首次煎煮15-20分钟、次煎10-15分钟;一般药首煎20-25分钟、次煎15-20分钟;滋补药首煎30-35分钟、次煎20-25分钟。

煎煮中药饮片前宜先用温水浸泡吗?

(1)煎煮中药是把中药的有效成分从植、动、矿物的固体中提取出来,溶解于药汁中。煎煮前先用水浸泡,目的是尽可能有利于更多的成分溶解于水中。

(2)中药材大多是干燥的组织,细胞干枯而萎缩,有效成分以沉淀或结晶存在于细胞内,组织外表面十分紧密,水分不易渗透,药物不易溶出,而以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会变的柔软,细胞开始膨胀,细胞膜的间隙变大,水分易进入药材组织内,成分溶解于水中,在组织内形成高浓度的药物溶液,随着水温的增高,组织内的高浓度药液会逐渐向组织外扩散,有效成分就会溶解于水中。

(3)有些药材含有淀粉、蛋白质,如不浸泡就立即煎煮,会导致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在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溶不出来。

(4)浸泡后可节约煎煮的时间,达到沸点后,一般20-30分钟即可。

(5)水温宜在25-50℃,浸泡的时间宜掌握在30-90分钟,并依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可适当延、缩时间,以达到完全浸透为准。或以中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以花、草、叶、茎的中药以浸泡30分钟为宜,以根、根茎、果实、动物脏器、矿物质的中药应浸泡60-90分钟。

(6)浸泡的水量以高出药材表面1-2厘米为宜。

(7)部分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麝香、阿胶等,不宜浸泡。

煎煮中药饮片前宜先用清水洗吗?

有的人在煎煮中药之前嫌其“脏”“味”,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尘土等物,用清水来清洗,其实这是极不妥当的。中药材须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做为中药饮片,其炮制的目的作用有: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除和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矫味、矫臭;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如果用水清洗,清除或改变其中的有效物质,必然会改变药效。如某些中药里含有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枸杞子中的酸、麻黄中的碱、甘草中的糖、杏仁中的苷等,水溶解度就很大,如果煎煮前用水清洗,有效成分也会大量损失,的确没有太大的必要。

需要先煎、后下、烊化或冲服的饮片有哪些?

煎中药时对一般的药材可混合煎煮,但对个别的中药材不宜,需要特殊操作。

(1)先煎:对贝壳、矿石药(磁石、石膏、珍珠母、石决明、牡蛎、玳瑁、鳖甲、龟板等),最好以武火煮沸,继续煎煮15-2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材同煎。另外,川乌、天南星、附子等有毒饮片,也不宜先煎30分钟以上,以缓解其毒性。

(2)后下:含有挥发油、芳香油的药材(丁香、大茵、陈皮、薄荷、砂仁、沉香等),在其他一般药已煎煮10-15分钟后放入,同时煎煮5-15分钟即可停火。

(3)包煎:对黏性大、有细毛的种子药材,如车前子、山药、蒲黄、葶苈子、海金沙等,可以纱布包好与其他药材共煎,目的是减少其黏糊锅底,同时防止其毛刺刺激咽喉。

(4)另煎:对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天麻宜单煮,煎煮好后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5)烊化:对黏性大的胶类,如鹿角胶、龟板胶、阿胶,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6)冲服:对剂量微小而贵重的药材,如鹿角粉、西洋参粉、珍珠粉、三七粉等宜研磨成细末后以水冲服,或加入药液的表面冲服。

新鲜的中药就比干燥的饮片好吗?

鲜药即新鲜的中药,主要是指新鲜植物类中草药的自然汁及鲜活的动物或昆虫类药品。中国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认为“生者尤良”。此“生”实指“鲜”而言。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种应用青蒿鲜汁的启发。总之,鲜中药自然汁具有药鲜汁醇,气味具存的特点,最能保持药材的自然性能。依据研究,寒凉性鲜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药汁鲜纯润燥之力强于干品。且药汁制备简便,收效较快。

中医对对湿热证的治疗,处方中多加用鲜药,如鲜荷叶、银花露、鲜菖蒲、鲜稻叶、西瓜白汁、鲜生地汁、鲜莲子等。这些鲜药中多味辛而有芳香之气,气味辛香发散则能化湿醒脾,且鲜品药寒凉之性更强,能清热开窍养阴生津,故用于治湿热之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或捣碎后外敷于伤口,方便实用。

生鲜药品包括薯瓜、栀子、竹茹、桔梗、芦根、仙茅、生姜、大枣、赤芍、白头翁、竹茹、马鞭草、泥鳅串、车前草、金银花、麦冬、荷叶、枇杷叶、批把叶、莲子、石斛、猪胆、蛇胆等近千种。但鉴于鲜药的培养、贮藏及运输成本较高,加上药材保鲜技术落后,使鲜品药难以在现代临床中广泛使用。

用铁锅煎煮中药好吗?

煎煮中药以砂锅最好,也可以使用搪瓷锅(瓷面完好,不露铁锈)、不锈钢锅、玻璃器皿煎煮,但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铝锅。因为后三种锅分别含有铁、铜、铝离子,与饮片中的酸、碱、蛋白、鞣酸、皂苷等起化学反应,一是破坏有效成分,二是带来莫名其妙的毒性。

用微波炉煎煮中药好吗?

煎煮中药的时很多人为图方便会选择微波炉,炉腔内的微波颗粒会使物体内的水分子,脂肪分子等活跃分子高速振荡,摩擦,使物体本身产生热量,使物体本身加热的。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是通过微波作用于食物,使其内部分子产生震动而产热的。

(1)采用微波炉煎煮中药,药材内部分子震动产热的过程中,易使药材分子发生破坏变质,失去原有效能。

(2)中药饮片的质地、功效、性质往往有显著差异,方法或煎煮时间常常不同,有先煎、后下、包煎等,采用微波炉煎煮不易做到。

(3)煎煮中药的容器通常宜加盖,如采用微波炉很难确切知道中药什么时候煮沸了,加入的水是否足够?

(4)煎煮中药需要不时地搅拌,利于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但采用微波炉不方便搅拌。

(5)煎药讲究火候,采用微波炉煎药,火候和煎煮时间难以掌握,煎中药要先用武火煮沸5-10分钟,后改为文火继续煎煮15-20分钟。不同的药煎服时间不同。因为中药是用慢火煮的,微波炉加热的原理是快速由内至外,中药的药用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了。有鉴于此,煎煮中药时,最好采用砂锅煎煮,不要采用微波炉煎煮。

煎煮糊了的汤剂能服用吗?

煎煮中药,有时往往因为加水过少、火力过猛或忘记了煎煮时间,使药汁煎干,甚至煎糊。于是有人在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为错误的。对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药物煎糊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糊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黄炭则止血,作用恰恰相反。因此,煎煮中药时应当注意水量、火候、时间,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买一服。如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空腹饮用汤剂好吗?

有些患儿空腹服用中药之后就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胀、拉肚子等副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应建议换成餐后服用,以利于保护身体健康。但有的汤剂可以放在餐前30分钟服用:

(1)治疗胃溃疡及胃黏膜糜烂的汤剂,一般都是会带有白芨还有海螵蛸这些中药,这些药会有效的抑制患儿的胃酸分泌,且在肠胃的内壁黏膜上可形成一道保护膜,所以说,这种中药最好在餐前空腹服用。

(2)一些泻下药、开胃药也不能在餐后服用,因为这类型的中药都是治疗一些便秘的情况,所以这些方子中都含有大黄这些中药,所以应在餐前饮用。

(3)滋补类的中药,也最好在空腹时候服用,这样效果更好。但汤剂的温度宜适中,不宜过凉。

喝苦涩的中药汤药有哪些好对策?

大多数中药汤剂或丸剂的味道苦涩,难于入口。有时患者不得不连服多剂,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为以让中药比较易于入口。

(1)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10时,一个在下午2-4时。苦味中药可在餐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2)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37℃,既可防止烫嘴,又可纠苦味艰涩之偏。

(3)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4)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5)服药后首先漱口,再适量饮水,尤其是温开水,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6)拿一块冰含在舌头上,一直到舌头有点麻麻的感觉以后在喝,使苦感消失。

汤剂苦口可以加糖吗?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对于部分儿童来说,仅凭甘草的甜味,根本无法让他们接受中药那种呛鼻和苦涩味。这时,家长往药汤里加入一些蜂蜜,让中药汤的味道能够顺口些,其实是不错的选择。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易被孩子的肠胃吸收,且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润肠等药用价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有可能改变药效。另外,往中药汤里添加白糖,那就另当别论了。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白糖性偏热,因此有些汤剂加入白糖,会改变药性而影响疗效。即使往中药里加糖类调味,也要注意量,如把一碗中药弄得太甜,实在是没有必要。倒是可以给孩子或老年人在饮服汤剂后,含一块水果糖。

服用中药有哪些忌口?

服用中药时尤其是汤剂需对一些食品忌口的,通常应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忌辛辣:辛辣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辛辣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2)忌鱼腥:腥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3)忌发物:发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有促进疾病之嫌。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疾患者,当禁食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

(4)忌生冷:生冷食物性多寒凉,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有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黄芪不宜同服。

(5)忌油腻:油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忌酸涩:酸过多则对胃肠黏膜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者禁食。涩者大多含鞣质,如茶叶含有鞣质,而浓茶水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水同服。

作者简介

张石革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药师,《中国药房》杂志第七届编委会资深编委。 现兼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审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专家(资格考试命题和终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专家,《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中国医药导刊》《中国执业药师》《中国全科医学》《中国现代医药学》《中国医药商情》《中国现代妇产科学》杂志常务编委等。 在从事医院药学专业工作的47年历程中,曾先后发表医药学术论文432篇(第一作者),主编学术专著(第一主编)34部;协助编著(第二主编或编委)学术著作20部。先后获得北京市、天津市科技成果奖7项。1987-1990年赴法国、瑞士学习和考察,2008年赴英国考察。


1/1页